如果人人都在“搶跑”,你卻悠哉悠哉“靜待花開”,孩子會不會落后?
代入到具體場景,如果你同事家的小孩考入了全市錄取率最低的名校,你一個親戚家的小孩從小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,你大學同學家的小孩鋼琴水平達到了專業(yè)級,你鄰居家的小孩奧數(shù)競賽或是編程比賽得了獎……你還能氣定神閑地放任你家小孩打電子游戲嗎?
有位虎媽,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計算出孩子距離高考還有6414天。作為公司高管的她當然知道,人生是一場“馬拉松”,用短跑心態(tài)來跑長跑,肯定后勁不足。
但她也很清楚,如果一開始就掉隊,如果孩子成了眾多“大樹”中間的一棵“小草”,那么將很難充分沐浴到陽光雨露。
何況,長期掉隊考驗的不僅僅是體力,還有心理素質,你能保證孩子的狀態(tài)始終穩(wěn)定嗎?
環(huán)顧四周,我們周圍有多少人是一邊罵著某些培訓班,一邊又給孩子悄悄報著,生怕其掉隊。
在城市里,可能除了房子,最讓人焦慮的就是孩子。
越是中等收入群體,這種焦慮越是凸顯;越是大城市,這種焦慮越是普遍。
尤其隨著中國經(jīng)濟快速發(fā)展,城鎮(zhèn)化穩(wěn)步推進,大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規(guī)模迅速擴大,而最優(yōu)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。
僧多粥少的現(xiàn)狀,讓人們不得不去爭奪有限的資源,竭盡全力對孩子進行投資,于是競爭不斷白熱化,“起跑線”一再提前,學業(yè)競爭從高中不斷提前直至幼兒園。
“只要學不死,就往死里學”。
“搶跑”的結果,必定是孩子苦學和家庭財富血拼,就像軍備競賽一樣不斷升級:奧數(shù)、英語等課外輔導班不能少,鋼琴、舞蹈、游泳、繪畫、航模、編程等才藝也得要。
平時學習“5+2”“白+黑”還不夠,小長假、寒假都被用來查漏補缺,而時間相對較長的暑假則干脆被當成“第三學期”。
學科“搶跑”,才藝“搶跑”,孩子們不在培訓班,就在去培訓班的路上。
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課程內容,小學低年級提前學習高年級課程內容;上了重點小學,還要上重點初中、重點高中,乃至重點大學……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不容掉鏈子。
大家都知道讓孩子“提前學”“搶跑”不正常,但誰都不愿意主動退出,萬一我退出了,別人沒有退出,我的孩子不就輸了嗎?
于是乎,課外培訓成了摁不住的“剛需”,學區(qū)房成了難以“告別”的存在。
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想要,稀缺自然就產(chǎn)生了。
根據(jù)經(jīng)濟學的供需理論,在競爭性市場環(huán)境中,供給和需求的相對稀缺性,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和產(chǎn)量。
也就是說,一旦需求多供給少,就會導致價格上升,價格上升會導致需求下降和供給的攀升。
那么,你有沒有想過,要是所有家長都一擁而上讓孩子“搶跑”,一味地追求高學歷,那么供給將極大增加,遠超出有效需求,價格便會迅速下跌,甚至導致過剩。而且,供給側越是同質化,產(chǎn)能過剩越是嚴重。
今天是商品過剩的時代,也是人才過剩的時期,甚至“過剩”與“稀缺”并存。
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現(xiàn)在有很多崗位的求職者所擁有的技能,相比它所需要的,綽綽有余,以至于博士生只能做碩士生的工作,碩士生做本科生的,而一些本科生則找不到工作。
人才相對過剩,尤其是“高學歷”的一般性人才。
但另一方面,各大城市人才還是緊缺,50萬元年薪招不到AI人才;城市間“搶人”大戰(zhàn)硝煙彌漫,落戶、補貼、安居……各大城市出臺各種優(yōu)惠政策、使出渾身解數(shù)搶奪人才。
人是不缺,但供需錯配,造成了結構性失衡。
這種失衡讓人們更焦慮。時代在變,時代需要的人才也在變。今天,大家都會的技能不那么值錢了,稀缺的資源才值錢。
20年前,你英語流利,就有飯吃,今天在城市生活的大部分人都有一定英語基礎,即使不能說,翻譯軟件也做得足夠好了;過去會開車是一項重要技能,如今不會開車出門“滴滴”一下就有車坐,更何況無人駕駛也快要實現(xiàn)了。
未來你孩子的計算機水平達到頂級工程師的水平,或許還能掙不少錢,但如果只是會寫兩行代碼,滿大街都是這樣的人,或許有飯吃,但肯定掙不到大錢……
每當我們以為快人一步“搶跑”之時,不甘落后地“跟跑”之時,卻總是“跑”不過那只躲在暗處調配供需的“無形之手”。
供需關系我們也許無法預測,但是孩子的發(fā)展家長完全可以掌舵。
如果我們不想在這個博弈游戲里疲于奔命,就要有別人不會的技能,培養(yǎng)孩子就要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“有個性”“不可替代”的稀缺人才,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內、在他有天賦有熱情的領域,給他支持,好好培養(yǎng)。
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就想上名校,愿意完成競技體育級別的訓練,那就陪著孩子助他一臂之力;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賦和熱情在別的方面,那也很好,告訴他條條大路通羅馬,還有很多路可以出人頭地,無須糾結于一條路上。
無論走哪條路,都沒有必要付出太多犧牲,甚至犧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,犧牲到要透支未來。
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,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我們自己。
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暫住的客人,總有一天,他們會離開我們。趁著他們還在,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日子。
今晚我還會點亮床頭的小燈,給孩子念一段文字,講一個睡前故事,因為我很想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好時光,這跟他(她)的學習成績或是情商教育,一點關系都沒有。(作者:潘曄;來源:半月談)